近年来,印度空军一直在推进本土战机项目,试图提升自主国防能力。但光辉MK1A战斗机的交付仪式却闹出了笑话——8架展示飞机中,只有前两架能看到发动机,其余6架的尾部空空如也,活像被掏空的金属躯壳。这场无芯交付秀,把印度军工的软肋暴露无遗。
这场闹剧背后,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发动机供应严重滞后。按合同应在2024年3月交付的F404-IN20发动机,要拖到2025年才能陆续到位。更讽刺的是,这批发动机延误竟是因为韩国供应商破产导致的连锁反应——号称要自力更生的印度军工,关键部件却要绕大半个地球采购。
平心而论,MK1A确实有不少升级亮点:以色列产的新型相控阵雷达能锁定200公里外的64个目标,印度自研的阿斯特拉导弹也能兼容。但就像给智能手机装顶级摄像头却不配电池,这些花哨功能在缺少发动机的情况下毫无意义。更尴尬的是,连飞行员弹射座椅都要进口,所谓70%国产化率不过是数字游戏。
展开剩余62%反观中国的歼-10发展史,就是一部生动的逆袭教材。从早期依赖俄制发动机,到全面换装国产WS-10;从机械扫描雷达到自研相控阵系统,中国用20年走完了印度40年都没走通的路。如今歼-10C不仅装备200多架,还出口巴基斯坦,而印度的光辉产量还不到40架。
这场发动机危机像面照妖镜,照出了印度军工的三大顽疾:核心部件受制于人、供应链管理混乱、研发周期漫长。莫迪政府虽然高喊印度制造,但国防秘书亲自赴美催货却只带回两台发动机的窘况,暴露出战略自主的承诺有多苍白。
眼下印度空军正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:老旧的米格-21急着退役,新战机却迟迟不能到位。面对巴基斯坦装备中国雷达和导弹的JF-17战机,印度空军的战力天平正在倾斜。更值得玩味的是,美国这个战略伙伴在关键时刻的拖延,是否暗含地缘政治算计?
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。中国也曾经历过被卡脖子的阵痛,但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,最终实现了航空发动机的自由。印度若不能痛定思痛,类似无机交付的荒诞剧恐怕还会继续上演。毕竟,真正的国防现代化,从来都不是靠进口零件拼凑出来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